慧通动态
活的承继者香学大师傅京亮
来源:泰安日报发布时间: 2013-03-09

   
        一支莲茶俯,一曲清音,一壶佳茗,一炷妙香,一位大师,一个奥秘自古文人多雅趣,琴棋书画诗香茗,于此,备矣。

  “之所以研究香,是要解开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与世界其他都已中断的三大人类古代文明相比,中华五千年,为何独能万世流芳,香火永续?”当代香学奠基人、香文化大师傅京亮如是说。

  其实,早在孩提时代,傅京亮就有了对香的些许记忆。

  1955年,傅京亮出生于蓬莱(古登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也是当地有名的文化大家。而登州,与湛江、珠江同为古代中国三大香料转运港,由湛江、珠江北运的香料,皆经登州转运京师。

      傅京亮两岁时,便记得家中时常有鸿儒谈笑,品茗“斗香”,每每此时,若大人兴之所至,便招他过来,闻上一闻,聊以奖赏。谈起此事,傅京亮面露微笑,儿时闻香的温馨似乎仍然镌刻于他的脸上。不过,他也因此曾吃过“苦头”。那一次是在外公家,外公和舅舅们都在,一炉妙香氤氲,三岁的小京亮获允闻香,可他刚把鼻子贴到香炉前,只听见“啪”的一声,一把大折扇就抽在了自己的后脖颈上,随后紧跟着是外公的斥责:“没教养的东西!”得了教训的小京亮后来才知道,闻香是有规矩的,品香要隔着香炉三到五尺,否则玷污了香具,是对其他品香客人的大不敬。

      儿时对香的记忆,除了身边大人们的“斗香”雅聚、熏香会客之外,就是那些曾经遍布城乡的大小香厂。前年,傅京亮专门回到家乡,遍访香厂,却未得一砖一瓦,扼腕叹息,嘘唏不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济南上大学的傅京亮攻读方向是“中西文化之比较研究”,从表现比较到本质比较,一个莫大的疑问让他百思不解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均已远去,而独中国洋洋兮五千年,香火不断,源远流长?一如琴棋书画,诗词香茗,若袅袅烟缕,委婉,含蓄,而又迂回缱绻,不折不挠。而每当此刻,儿时关于香的零星记忆便又清晰起来,灵感的火花在脑海中迸发:能不能破解传统香文化之密码,揭开中华民族香火永续的的谜底。

      香文化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她几乎被彻底打断了,要梳理出个子丑寅卯,谈何容易。凭借对香的模糊认识和一种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的执着,傅京亮开始了前无古人的跋涉。

      文化典籍,汗牛充栋;诗词歌赋,浩若烟海。功夫不负有心人。傅京亮利用大学教书的便利孜孜以求,废寝忘食,从古籍的只言片语里,从诗词的零零碎碎中,竟梳理出了2000多个香方,到1985年已有400多个香方酌定。然而,香方如药方,是死的,人是活的,香方对不对,对人起着怎样的作用,是否能够顺经走窍、通脉舒络,祛疫辟秽、安神正魄,颐养性情、启迪才思,古人没有说,典籍没有载。一个更为艰难的课题等着傅京亮去直面、攻克。那时,人们仍把香当做封建迷信,玩香更是为社会所不容。

      那一年的夏天,傅京亮以写生为名,背上40斤“杠子头”(干烧饼),独自一人,攀爬到人迹罕至的泰山后石坞,幕天席地,开始了他长达五年之久的“证香”之旅。

      为什么要选择去泰山后石坞“证香”,傅京亮大师说:“香是纯阳之气,泰山主东方,是生发之地,于此‘证香’,恰得其所。”

      每次“证香”,傅京亮在山上一呆就是四五十天。从此,泰山后石坞的峭峰深涧,松下溪畔,常有一个孤独的身影,野蔬充饥,涧水润喉,盖天铺地,经月不归。烧饼长了毛,他拿到溪水里洗洗继续吃;天上落下了雨,他把一块塑料布系到树上撑起一片小天地……一炷炷妙香在泰山之上、松柏之间燃起,只证得五脏相合、气血相合、性命相合、天地相合。

      聊起那段“苦日子”,傅京亮举重若轻,谈笑风生。他曾有雨雾之中吓跑游客的邂逅,也有豢养迷途小山羊的妙趣,更有石洞藏诗稿迷失难觅的遗憾,听月闻涛,与山水共乐,五载风雨,弹指一挥间。

      整香方,证和香,傅京亮距离他心中的那个谜越来越近,而2006年他于央视所做的《中国传统香》(第一部)、2007年所著的《中国香道》《中国香文化》《香学百问》《天香》更是奠定他当代香学奠基人、香文化大师的不二地位,他也成为传统和香国家标准的创制人。

 

      2009年下半年,已成功打造了“茶道、书画道、药道”三道文化品牌的泰山名人生活文化主题酒店董事长、泰山文化学者周知一先生寻访到傅京亮大师。两年后的2011年年底,首期传统香道修习班在泰山名人酒店举办,傅京亮大师亲自开坛讲学。2012年年初,一支莲文化生活有限公司净和香堂挂牌。当年,净和香堂共举办传统香道修习班四期,傅京亮大师均亲自授课。

      谈起傅京亮大师泰山开坛讲学,周知一不无幽默地说:“五期传统香道修习班,我做了四回留级生。今后只要傅大师开讲,我都情愿当留级生,洗耳恭听。”

      从1979年开始,傅京亮就香不离身,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也从未进过医院,公费医疗证再也没翻开过,以至于有关单位竟以此人已殁为由销毁了他的医疗证。不消多说,57岁傅大师乌黑黑黝亮的头发、不断修剪却仍有两厘米长的浓密双眉和红光焕发的脸颊佐证了这一切,更休说他能自驾车22个小时从济南直抵广州。

      谈到兴致处,傅京亮先生顺手捡起茶几上的一串沉香念珠说:“这个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香料而已,过去我们家多得是,这是红卫兵烧累了的‘漏网之鱼’。”可周知一说,目前一克沉香就价值4万元,傅大师的那串念珠足有44克,更况论那是历史文物,当属无价之宝。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断了,但有了傅京亮这样的香学大师,有了他们的默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永远断不了。一炉真香起,静中开鸿蒙。傅京亮苦苦寻找的答案,其实就是他自己传统文化活的承继者。